颈动脉斑块是什么,怎么治?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定期去体检。很多人并无明显临床症状,却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确实,颈动脉斑块在人群中已经十分常见,据2020年Lancet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数据,目前我国有将近2亿人患有颈动脉斑块,其中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
那么这个“不痛不痒”的颈动脉斑块究竟是何方神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特征性表现。对于其如何形成尚存在争议,目前多数学者支持“损伤-反应学说”,即颈动脉斑块是动脉对各种各样内膜损伤作出反应的结果。
从肉眼上看,颈动脉斑块是动脉内膜隆起的白色或黄色椭圆形丘(图1)。根据病理解剖,可将颈动脉斑块进程分为4期: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形成期及继发性病变期(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及动脉瘤形成)
在临床上颈动脉斑块可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其中易损斑块的定义多参考2003年Naghavi提出的标准(图2),遗憾的是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颈动脉斑块多属于易损斑块。
颈动脉斑块从何而来?
虽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是血管最终的“宿命”,但是实际上多种危险因素能够促进斑块的早期形成和加速斑块的沉积。
通常来讲,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调控和不可调控两类,其中不可调控因素是指非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如年龄、性别及遗传因素等,而可调控因素则刚好与之相对,鉴于不可调控因素的不可逆转性,接下来主要来看一下可调控因素部分。
2019年一项荟萃分析探讨了颈动脉斑块的可调控危险因素,纳入了1962年至2018年的76项相关性研究,共涉及48847名参与者。
结果显示9种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与颈动脉斑块的存在有显著相关性,其中4种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可使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提高至少30%。
此外负性情绪、社会经济压力、酒精、空气污染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5个因素也与颈动脉斑块的存在有关。
颈动脉斑块该怎么处理?
颈动脉斑块一旦形成,是不是只会进展不会减轻?是不是即使治疗,最好的结果也只是稳定住斑块?也许这是许多患者,甚至部分医生对颈动脉斑块的刻板印象。实际上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对疾病认识的深入,目前在真实世界和临床研究中都已经观察到颈动脉斑块逆转甚至消退的病例!在这里就跟大家传授一些逆转颈动脉斑块的独门秘籍吧。
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低回声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同时炎性反应又贯穿了斑块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在动脉损伤和斑块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增高可促发斑块不稳定,进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患者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饮食组,每组30例,三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斑块Crouse积分、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卒中)评分、烟酒嗜好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斑块Crouse积分比较:阿托伐他汀组与三氧组患者治疗后斑块Crouse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饮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三氧组患者斑块Crouse积分较饮食组有明显改善(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与三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组治疗前后hs-CRP比较:阿托伐他汀组与三氧组患者治疗后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饮食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三氧组患者hs-CRP较饮食组有明显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与三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结果显示三氧组治疗后斑块Crouse积分下降,与饮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与阿托伐他汀组疗效相当。推测医用三氧通过加速三羧酸循环,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分解黏附在血管壁上的脂肪及斑块的脂质核心,从而达到逆转斑块的效果。此研究提示医用三氧治疗也可逆转颈动脉斑块,疗效与阿托伐他汀基本相当,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和逆转斑块已是共识,但部分患者不耐受其不良反应和昂贵的价格,因此医用三氧疗法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途径,另外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可以在门诊进行,安全性好,基本无不良反应。每次治疗时间不到半小时,方便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