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00年1月~2000年9月妇科病房收治巴氏腺脓(囊)肿患者30例,均为单侧,右侧19例,左侧11例。年龄21~50岁,平均35岁。病程1~40个月,反复发作7例,均为已婚妇女。脓(囊)肿直径最小5cm,最大10.5cm。手术式行造袋术21例,行摘除术9例(包括反复发作7例)。
术前冲洗会阴及阴道(臭氧水质量浓度6~12mg)。造袋术时,在期望的正常腺体出口部位作切口,内容物引流出。在间断缝合脓(囊)肿内膜与前庭皮肤边缘之前后,分别用臭氧水束流喷射脓(囊)腔内外(浓度适当加大)。术后置引流条,每天喷射脓(囊)腔及会阴,更换引流条1次,共3d。行摘除术者。脓(囊)肿摘除后,用臭氧水束流喷射创面及周围。逐层缝合创面后,再喷射1次。术后3d,每月喷射创面及会阴1次,两者术后均口服甲硝唑(metromidazole)0.4g tid,本原莫星即阿莫西林(amoxicillin dispersible table)0.5g tid共7d。住院3d,出院后改为KMnO4(高锰酸钾溶液)(1/5000)坐浴。
治疗后当日疼痛明显减轻,48h疼痛消失。术后2周复查。行造袋术者,切口处创面坏死组织脱落,脓(囊)肿消失,仅留下0.3~0.5cm引流口。行摘除术者,初期愈合率达82.5%(传统方式初期愈合率很低)。随访1a,全部治愈,治愈率达100%。本组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前庭大腺脓(囊)肿是由于前庭大腺管梗阻(因炎症、外阴切开术后瘢痕狭窄或其他原因)使前庭大腺积脓或浓缩分泌物而形成的。传统的治疗方式有造袋术和摘除术。术中,后一般用活性碘消毒。活性碘为液体,用棉球醮取擦洗。费力、费时且易漏擦,尤其在擦洗脓(囊)腔时。操作困难,用力不当增加患者痛苦。臭氧消毒剂的杀菌因子为臭氧,载体为水(H2O)其杀菌效果与臭氧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强[1]。臭氧水与活力碘具有相同消毒效果,且优于常规的消毒剂:臭氧消毒剂能直接喷射创面,除起到消毒杀菌作用外,增大喷射压力使含臭氧的溶液渗透到几毫米的深部,杀死那些伤口深部的厌氧菌,促使伤口附近组织变疏松,加速局部血循环,使细胞吸收由臭氧脱变而成的大量氧气,促使有加速伤口愈合的免疫细胞的产生和繁殖,从而加速伤口愈合过程。而且创面清洁,术野清晰,渗血明显减少。臭氧浓度可在6~12mg/L之间人为控制,操作简单可靠。喷射会阴及脓(囊)腔时,消毒完全。患者痛苦小,易接受。降低造袋术后复发率。提高摘除术后初期愈合率。由于该机采用电解法制造臭氧,所以不产生电磁波,对手术室其他设备不造成影响,无氮氧化合物和大量臭氧气体外泄,对室内环境不造成污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