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工作压力以及环境等问题的日益严峻,湿疹发病率越来越高,是临床中皮肤科多见的疾病[1]。该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大部分学者认为是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感染等内部因素与生活环境、干燥、食物等外部因素综合所致的结果[2]。湿疹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不仅严重影响了病灶处的美观性,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常规疗法具有复发率高、疗效较差等不足,因此患者治疗依从性差[4]。所以积极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护理该类疾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6例湿疹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2±3.4)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6.8±1.1)年。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1.3±3.5)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6.9±1.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臭氧水疗30 min/ 次,1日1次,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指导,且药浴后患者将身体半擦干后,协助患者患处涂抹保湿剂并予以保鲜膜封包,轻揉患处,同时每日采用静点复方甘草酸苷160mg,1日1次静点。两组患者均为3周一疗程。3周后评判疗效。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范;注意监测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保持病房的安静、卫生,并行常规的健康、饮食护理。观察组给予我院皮肤科特色护理:(1)预见性护理: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熟悉其工作环境、饮食等方面,以便寻找出潜在的致敏因素,从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另外还应嘱咐患者禁烟酒、及保持乐观心态等以免造成瘙痒加重而增加不适感;(2)皮肤护理:医护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皮肤干燥卫生,及时更换衣裤及床单等以免使皮肤受到刺激。同时嘱咐患者避免搔抓,以免造成细菌感染;(3)瘙痒护理:瘙痒症状往往于夜间加剧恶化,所以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镇静类药物,对于局部皮损可使用外敷止痒药。同时告知患者搔抓的危害,从而使其克服不良的习惯;(4)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指导其如何调节心态;同时使患者意识到负面情绪会影响临床疗效,告知其派遣情绪的方法如听音乐、散步等;(5)饮食指导:医护人员应建议患者以素食为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可服用冬瓜莲子汤等预防湿疹效果好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1)总有效率 [5]:显效:皮损面积至少减少90%;有效:皮损面积至少减少60%;好转:皮损面积至少减少20%;无效:皮损面积减少幅度不足20%;(2)心理状态评分[6]:① SAS 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程度;② SDS 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分数越低提示心理状态越好;(3)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